收入确认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
有会员朋友提问,我企业使用会计准则,是联营模式的百货商场,商品所有权属于供应商,承担商品毁损和灭失的风险,且有权决定商品的上架、下架时间和商品价格。商场售出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百货商场负责先行赔付,随后再根据与供应商的协议约定向供应商进行追偿。顾客在百货商场购物时,取得以百货商场抬头开具的销售凭证。2023年3月,该商场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根据联营协议,给供应商80万元货款,那么该商场应该就总额100万元确认收入,还是按照净额20万元确认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涉及其他方参与其中时,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和交易实质,判断其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企业在将特定商品或服务转让给客户之前控制该商品或服务的,即企业能够主导该商品或服务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为主要责任人,否则为代理人。主要责任人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的对价总额确认收入,代理人应当按照预期有权收取的佣金或手续费(即净额)确认收入。该案例中,虽然百货商场按照商品的销售金额向客户开具销售凭证,但是,供应商主导商品定价,获取销售商品的经济利益,也承担商品损失。相反,百货商场不能主导这些商品的销售。因此,百货商场应当认定为代理人,按照净额,即20万元确认收入。
运用会计准则的企业,在确认收入前,应当明确是代理人还是主要责任人。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是否能够控制该商品:1、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或其他资产控制权后,再转让给客户。3、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控制权后,通过提供重大的服务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整合成某组合产出转让给客户。在具体判断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时,企业不应仅局限于合同的法律形式,而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这些事实和情况包括:2、企业在转让商品之前或之后承担了该商品的存货风险。4、其他相关事实和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