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年应税销售额”应避免的五大误区
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3号)规定,增值税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特殊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判断“年应税销售额”时应当避免以下五个误区: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或四个季度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其中,“经营期”是指在纳税人存续期内的连续经营期间,含未取得销售收入的月份或季度。例如,某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按季申报。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连续四个季度累计的年应税销售额为300万元,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未取得销售收入。该企业应税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不用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误区二:免税销售额不计入年应税销售额
年应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其中“纳税申报销售额”是指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全部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其中包括免税销售额和税务机关代开发票销售额。例如,某超市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按季度纳税。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蔬菜取得免税销售额200万元,销售其他货物400万元。该超市连续四季度年应税销售额为600万元,需要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误区三:稽查查补销售额和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追溯至税款所属期销售额
“稽查查补销售额”和“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计入查补税款申报当月(或当季)的销售额,不计入税款所属期销售额。例如,某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按季申报,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货物销售额为400万元,并在2023年第一季度被税务稽查立案调查,发现2021年度少计收入120万元,这笔120万元收入,应当计入2023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所以该企业截止2023年第一季度连续四个季度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应当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误区四:应税行为有扣除项目的按照扣除后的销售额计算
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其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按未扣除之前的销售额计算。例如,某劳务派遣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按季度申报选择差额纳税,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收到用工方支付的劳务派遣费用共计550万元,其中需要支付劳务派遣的工资及五险一金340万元,应当按未扣除之前的销售额来进行判断,该企业未扣除前销售额超过了500万元的标准,因此应当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纳税人偶然发生的销售无形资产、转让不动产的销售额,不计入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例如,某商贸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按季申报,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发生销售货物取得收入400万元,另有转让不动产收入200万元,所以该商贸公司应计算的年应税销售额是400万元,未超500万元的标准,不用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